古箏按照弦的數量可分為:十二弦箏、十三弦箏、十四弦箏、十五弦箏、十六弦箏,近代以來還出現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規(guī)格。古代的箏主要用絲弦。從清朝中期開始出現了銅弦古箏。
從樂器形制結構來看,古箏又可分為傳統(tǒng)箏和改革箏兩大類,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箏藝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為了開拓古箏的音樂表現空間,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的專業(yè)人士聯(lián)合樂器廠進行了各種改革,研制并生產出以下新型古箏:
1、移碼式踏板轉調箏。由沈陽音樂學院研制,采用踏板式移碼轉調,突破了古箏在演奏轉調樂曲時的局限。
2、箏首對位頂壓截弦轉調箏。為了解決手動轉調造成的時間延誤,由廣州音樂學院和汕頭樂器廠聯(lián)合研制了通過腳踏音鍵,使棘輪擺片傳動對位頂壓截弦,以達到快速轉調。
3、十五弦腳踏式轉調箏和二十一弦按鍵張力轉調箏。由營口樂器廠研制,轉調時通過腳踏(或手按)機械,變換弦的張力,改變音高,從而達到轉調的目的。
4、蝶式箏。由上海音樂學院研制,外形如蝴蝶,箏體猶如兩個箏并在一起.采用一個共鳴體。通過在五聲音階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間增加半音或變化音來達到轉調移調的目的。
5、品式截弦變調箏。由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研制,在各有效弦長之內設置半音品位.變調時利用弦鉤將琴弦按在品格上以達到轉調的目的。
6、二十六弦腳踏截弦轉調箏。由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研制,為了減少演奏時通過手調箏碼來轉調的負擔,此項改革通過腳踏板的運用,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發(fā)生變化,從而達到轉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