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店后林氏族譜”記載,以及十里八鄉(xiāng)口口相傳的資料顯示,“古蒸燕”的字號源頭就在魁龍境內,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林家的先祖林仕選,原住官坂鶴嶼海邊,其子林必定,在清初禁海時沒有“內遷”,違反了當時朝廷“內遷”的法規(guī),在鶴嶼海埕作業(yè)時,被“汛官”所殺,擔心其家人受到連累,清康熙年間,林仕選抱著幼孫林宗發(fā)逃難躲到江南,幾年后,遷居浦口,一個姓滕的姑娘撫養(yǎng)了他。滕家世代經(jīng)商,林宗發(fā)在滕家得到言傳身教,領悟了經(jīng)商之道,成年后,林宗發(fā)又遷到浦口益砌店后居住,并開始做起了魚販生意,生意時好時壞,因為經(jīng)常有賣不掉的魚倒掉浪費極大,因此傷透了腦筋??滴踟ツ辏?681年),在一個秀才的啟發(fā)下,林宗發(fā)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以魚為皮,以肉為餡,開始加工魚產(chǎn)品,林家人將這種產(chǎn)品取名為“古蒸魚燕”。
“古蒸魚燕”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林學積,生于咸豐庚申年(1860年)。清光緒七年(1881年),林學積進城開店,在現(xiàn)在魁龍坊街區(qū)內,租了兩間鋪,一間加工,一間作商鋪,專門售賣古蒸魚燕。因魁龍境內龍門民俗文化氛圍濃厚,吃古蒸魚燕又有“魚躍龍門”的彩頭,早年舉子進京趕考前,按傳統(tǒng)風俗習慣也都以食古蒸魚燕取一個好彩頭,因此倍受當?shù)厝讼矚g,成為老百姓過年過節(jié)不可或缺的珍品,生意非常紅火。次年(1882年),林學積將商鋪字號取名為“古蒸燕”。林學積即為老字號“古蒸燕”創(chuàng)始人。
古蒸魚燕主要食材取自生活在水上船家(連家船)-“疍民”海釣的青鰻魚,其精華主要通過食材和制作工藝力求“鮮美”,鰻魚只留中間背脊部位魚肉,順勢刮魚肉,去掉刺、皮、魚頭和內臟,最后將剔好的魚肉剁碎放入古法器具內加入適量的食鹽,由兩人用力慢慢順向將魚肉搖至成光澤細膩的魚泥,成皮的好壞就在于這個搖魚泥的環(huán)節(jié),時間和速度把控得當,力求將其溫度控制在10℃以下。取出魚泥置于臺面后進行推揉,其工序重在以手掌運力,揉至富有彈性,再以6:4的魚泥、淀粉配比反復推揉,直至更有勁道,然后搓成長條形,按比例切成小段,用搟面棍搟成適當大小的古蒸魚燕皮。古蒸魚燕的口感關鍵在于古蒸魚燕皮的加工,青鰻魚肉嚴格按傳統(tǒng)工藝制作。古蒸魚燕的鮮味能不能更好的誘發(fā)出來,則取決于內餡的選材,古蒸魚燕選用上等鮮豬肉剁成醬調入劍蝦、荸薺、醬油、雞精以及熬好的土雞湯制成餡,包成元寶形狀。其選料上乘、配方科學、工藝獨特。